喜迎春节过新年
作者:王家华
春节从尧舜时期便开始流传,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新春贺岁则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喜庆热闹,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
多少年来,不管收成怎样、年景如何,人们过年的热情始终不减。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时间匆匆,腊八粥才喝几天,转眼间便到了小年。腊月二十四日,是南方人的小年,而过完小年,大年的脚步也就愈来愈近。
记得小时候,父亲会在小年的这一天早早的准备好拜神祭祖的福礼,有荤有素,有生有熟。一条鳞鳍完好腌制晒干的小鲤鱼,鱼背上贴了一张红纸条,鱼头朝前放在供位。一块蒸熟的腊肥肉,一个莲花样白边黄心的煎荷包蛋,一个年粑,还有一碗白米饭,分别盛放在一个个小碗中。年成好的时候,还会有宰杀好的一只整鸡,褪毛去脏后贴上红纸条;福年猪留下来的整个猪头,眯着眼睛,露着笑脸,面带喜庆,都整齐地摆放在堂屋条几前的方桌上。旁边摆好香炉,点燃蜡烛。母亲则一边祭祀起灶神,口中念叨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祈祷之后并将这副对联贴在灶台的两侧。一边忙着准备丰盛的晚餐,厨房里整日弥漫着淡淡的烟火气,氤氲着浓浓的菜肴香。我们小孩也不闲着,高高兴兴地拿起掸帚和扫把帮忙打扫家中各个角落里的灰尘和房前屋后的卫生。待小年夜饭开席前夕,父亲便领着我们一家大小点香烧纸,燃放鞭炮,恭请列祖列宗回家过年。磕头跪拜,满怀虔诚,直到正月十五元宵夜,意味着年已过完,所以又以同样的方式恭恭敬敬地送别祖神,那种庄重的仪式感至今仍铭刻在心。忙乎完毕,全家十多口人便可轻松愉快地围坐在两张合拢的八仙桌上,敞开肚皮,大饱口福。品一块鲜美香甜的糖醋鱼,尝一个软糯可口的珍珠丸(还有炸鱼丸、薯粉丸、萝卜丸等其他口味不同的新鲜丸子),咬一口柔嫩鲜香的粉蒸肉,喝一碗鲜美营养的老母鸡汤……这些都是小时候妈妈亲手做的味道,唇齿之间流淌着家的温馨与快乐,内心深处感受着年的幸福和美好。
说着说着,年关便越来越近,每一天的日子都数着快乐而过,每一刻的时光都洋溢着喜庆氛围。儿时的那首民谣仿佛又在耳边回响:二十三祭灶神,二十四扫房尘,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福年猪,二十七宰鸡鸭,二十八洗邋遢,二十九蒸糕粑,年三十贴对联剪窗花……
蒸糕粑是父亲生前拿手的绝活,首先要准备好食材,并注意掌握制作技巧和火候大小。糯米粉七份,仙米粉三份,按比例混合后用冷水洒在上面拌匀,特别注意不能水多,控制在能散开,不能成球,如果有小粒,再用手搓开,然后用筛子过滤,平均分成二份,根据个人喜好,一份用白糖拌好,一份用红糖拌好,这样料子就准备好了。再准备一碗绿豆,煮四分熟,锅内放水放蒸笼,蒸笼里放上绿豆,薄薄的一层就行,主要是为了滤水和防止米粉漏下去。水烧开蒸笼热透,视蒸笼大小铺上米粉。先上一碗白糖粉,均匀地洒在绿豆上,用手指背摊平,盖上蒸盖,大约三分钟这一层生粉就能蒸熟。判断的标准是用手指背湿水,在米粉上面沾一下,如果不粘手就熟了,反之则不熟,如果这一层没蒸熟,上面的米粉就熟不了。待这一层熟了之后再铺上一层红糖粉,这样一层白糖粉一层红糖粉依次交替进行,直到最上面一层撒上一小碗事先浸泡好的红豆,意寓脚踏实地、步步高升、鸿运当头。最后出笼的红白相间的年糕粑,不仅营养丰富,而且美观可口,切片装盘,软糯香甜,口齿留香,回味无穷。
小年过后,大街小巷,家家户户,忙忙碌碌,喜气洋洋。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满街的灯笼,满眼的对联,到处都是熟悉的中国红,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年味,大地披上了喜庆的盛装,神州处处充盈着新年的气息。在外的游子,忙碌了一整年,早已整理好心情,收拾好行囊,掸掉尘土,卸下疲惫,启程返乡,回家过年。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心灵的归宿、家是情感的寄托;家有守候的灯火、家有游子的梦萦、家有亲情的凝聚。而过年回家,则是献给父母妻儿的最好礼物!万水千山,唯有回家的路最美;千呼万唤,只有等候的人最亲。回家过年,返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感受到家的温暖,体会到年的韵味,与家人欢聚一堂,可谓其乐融融,幸福满满。
小年过去,迎接大年的心情将更加强烈,回家的脚步也更加迫切。眼中、心中,都向往着那条回家的路。家人在等待、在翘盼。回家的步履,最轻盈、最惬意。每个人,都念着一条回归的路;每条路,都系着一家人的心。只要家在,哪怕跨越千山万水,历经千辛万苦,也抵挡不住回家的脚步。人间烟火气,最愈凡人心。盼望回家过年的人们,心情是喜悦的,期待是美好的,祝福是真诚的。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年”就是“家”,是家人期盼的日子,是故人重逢的日子,是一年团圆的日子。
除夕夜团圆是节日的高潮,大年三十这一天,母亲忙着年夜饭,父亲忙着写春联,孩子们则将屋里屋外的卫生又打扫一遍,然后开始贴对联贴窗花,接着又挂中堂贴年画,贴上门神挂灯笼,个个忙得不亦乐乎。忙完了各自的事情后便去洗澡,洗去身上的晦气和一年的疲惫,换上父母亲早已为我们准备好的新衣服新鞋子,跪拜祖先,点燃一挂长长的鞭炮,伴随着噼噼啪啪的爆竹声和一团团硝烟,过年喜庆祥和的气氛一下子便升级热闹起来,年夜团圆的大餐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除夕新年,辞旧迎新,迎春纳福。怀揣回家的期盼和团圆的梦想,这是回家过年义无反顾的理由。静待幸福来敲门,期盼与快乐相拥。惟愿岁月静好,红尘无忧;惟愿你我安康,生活安定;惟愿疫情早日结束,春天如期归来。
作者简介:
王家华,中学高级教师,九江市作协会员。部分作品散见于《中国教育报》《今日文艺报》《西安日报》《九江日报》《浔阳晚报》《散文诗世界》《浔阳江》《古淀文学》《西散南国文学》及《作家美文》《百草园》《养生中国》等报刊媒体。
责编:欧文秀 审核 :米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