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栋:“躺着也要战斗,起来就要冲锋!”
作者:周玉明
人物简介:王维栋,1946年出生,陕西富平县人,中共党员。服役36年,曾在抗美援越战场上立功受奖,受到毛主席的接见。35岁就被破格提拔为某师政治部主任,期间突发大病。在与病魔作斗争的8年中,自学中医,后来弃政从医,创办天津北辰北门医院。先后撰写了《特色脊诊整脊》、《整脊技术与影像诊断》、《青少年脊柱病预防与保健》、《模糊医学理论初探与保健》、《21世纪保健新思维》五本医学专著和一本哲学类书籍《思维决定人生》,发明了“手、足、脊三诊”查体技术,他不仅是全国优秀中医医院院长,还是天津传统医药研究所所长,也是天津市北辰区政协委员。接受过中央电视台《老兵你好》栏目专访,先进事迹被《中国青年报》《天津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出席过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作为“致敬”方队的一员接受了检阅。建院以来,医院先后荣获天津市“人民满意的好医院”、“5A诚信等级单位”等多项荣誉,本人获评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天津市最美退役军人,累计带动2000余人就业,其中退役军人139人。他用一生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冬日的清晨,五点多钟时天空还没有放亮,76岁的王维栋像往常一样,已经端坐在写字台前了,开始了他一天中的读书、写作、就诊等工作。
1米85多的个头,身材魁梧,腰杆挺直。灯光照着他的脸,照出了他鬓角些许的白发,也照出了他军人的英武、学者的深邃、文人的儒雅、医者的仁心和长者的平易。
王维栋清晨第一件事,就是学习、写作
这位习惯于清晨写作、发明了“手、足、脊三诊”查体技术的人,不仅是全国优秀中医医院院长、天津传统医药研究所所长,还是空军、北空两级离退休先进个人、北辰区政协委员。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传奇。
“一场大病,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1965年,19岁的王维栋弃笔从戎,成为空军某部一名雷达操纵员。1967年3月,王维栋随部队参加了抗美援越,在一个叫“凤凰山”的山头,王维栋他冒着生命危险,爬上10米高的地方保护天线,保证了雷达的正常工作,为后方指挥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荣立三等战功,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因表现突出,多次被提前破格提拔,35岁那年,就走上了某导弹师政治部主任的领导岗位,成为空军地面部队最年轻的指挥员之一,按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成为将军也“指日可待”。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这个高大魁梧、英俊帅气的年轻师级干部要在他的岗位上施展才华的时候,他感觉到一种莫名的疲劳和力不从心。眼睛发干,头晕,两条腿一点力气都没有,甚至走路都很吃力,更别说是干工作了。他只好到医院去做全面的身体检查,结果让他大吃一惊:他患上了重度脂肪肝、早期肝硬化,转氨酶超出正常值8倍!
对于一名有着光明前途的王维栋来说,无疑于“五雷轰顶”!
“打击实在太大了!”王维栋介绍说。失眠、疲倦、厌食、悲观、失落、迷茫、痛苦、恐惧……负面情绪接踵而来,人生跌入了最底谷,远大美好的前程也被疾病的痛苦和阴影所替代,雄心壮志荡然无存……
“你是一名政工领导,经常给他人做思想工作,怎么轮到自己就‘熄火了呢’?!”妻子的一席话,让他幡然醒悟。“是啊,自己是一名上过战场的军人,决不能被病魔打败。就是躺着,也要战斗!”从此,他一方面积极配合治疗,一方面开始钻研起了医书。
“与中医结缘,纯粹是一种巧合!”王维栋说。养病初期,他在一家医院接受西医治疗,住院15天,不仅没有效果,病情还不断恶化,转氨酶从300上升到了1200,他听从了一名病友的劝告,开始尝试用中医调理。让他惊奇是,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各项指标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神奇的效果,给了王维栋战胜病魔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学习中医的强烈兴趣。在治病的这几年中,他不仅结识了不少的知名中医专家,还弄懂了许多中医知识,做起了名中医的弟子。中医内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代表性传承人张伯礼,与王维栋最初是医患关系,后来成为朋友关系,再后来,成了师生关系,从他那里学到了许多中医知识。
“戎装换成白大褂,向另一个战场发起冲锋!”
“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官兵!”在身体逐渐恢复中的过程中,这种想法在王维栋头脑中越来越强烈。
“多年的部队生活,经常看到官兵因巡逻、训练造成的伤痛,常常让他们‘痛不欲生’,我是‘久病成医’的过来了,对此有切肤的感受!”王维栋说。
“没有一个好身体,怎么实现‘能打仗、打胜仗’的目标,怎么能提高部队战斗力!”王维栋决心为官兵的健康“保驾护航”。想到就要做到。为此,他购买了大量针灸、推拿、按摩、护理等方面的中医书籍,没日没夜地“啃”,对人体经络、穴位熟记于心。为了练习针法,他就在自己身上“试针”,只要够得着的地方,都留下了密密麻麻的针眼。
王维栋在查房
博大精深的中医技术,光靠自学是根本不可能的。为此,王维栋到处“拜师学艺”,足迹跑遍了天津、北京、河南、云南、四川、湖北等地,行程达65000里路,见到有中医的医院、诊所,他就与中医老师请教、探讨技术。
不是每一个医生都乐意把自己的“看家本领”、“吃饭的家伙”告诉别人的,但当得知王维栋是一名曾经身患重病的军人,利用短暂而宝贵的假期,放弃与家人团聚、照顾父母妻儿的机会,专程学习技术为官兵服务后,所有的医生都感动了,无偿地把“独门绝技”传授于他。勤奋好学、悟性极高的王维栋边学边实践边摸索,并开始钻研“手诊”这一中医的分支领域。通过多年的苦心钻研,摸索创立了“亚健康状态预报法”,即手、足、脊“三诊查体法”,能在三五分钟内对数十种疾病做出早期预测。同时,他不仅把中医专业学历和中医师资格证收入囊中,还著书立说,出版了5书医学专著。
1988年,王维栋身体基本康复。上级机关征求意见,建议他重返领导岗位。王维栋却表示:“不当官,不转业,弃政从医!”并向部队首长递交了一份长达35页的申请。
“弃政从医”!这一破纪录的举动不亚于“石破天惊”,在当时引起了很大轰动。曾经的多名老领导劝他别“犯愣”,不要拿着自己的前程开玩笑,更不要放着干部梯队接班人不做,改行去办医院,那可是前途未知、结果不定呀。但是此时王维栋决心已定:“戎装换成白大褂,为官兵服务!”
1988年8月,隶属北京空军的一个中医门诊部就在红桥区西于庄一个单元房里开诊了。没有贺信,没有鞭炮,没有庆典,却有知名专家坐诊;没有舒适的办公环境、优越的医疗条件,却有着惠民的政策,精湛的医术,优质的服务。他们的目标也很明确,就是要以最优的服务为患者,特别是为患了疑难杂症的患者解除病痛。
“守护官兵健康,助推部队战斗力!”
“大病一场,大难不死,悟透了许多人生道理,当领导与从医哪一个更能发挥我的长处?哪一个安排起来部队不为难?想明白了这些,心里也就顿感释然了!”34年后回忆起当初的选择,王维栋依然十分动情。
在他的主持下,把中医门诊部办成了军人疗养治病的亲情驿站。
王维栋清楚的记得,门诊部接待的第一个患者,是他所在部队的一名从军新闻工作的机关干部,随着翦贴本越摞越高,身上的“毛病”也越来越多。长年累月挑灯夜战,只要是由于“久坐”引起的疾病,没有一个不来“问候”他的:脖子僵硬、腰椎疼痛、便秘痔疮、静脉曲张,还伴有口干口苦。这名干部四处求医,却不见好转,愁得吃不下、睡不香。王维栋针对他生活不规律,久坐少运动,导致气血淤滞,在颈痛穴、肩痛穴和阿是穴等重点部位施以针灸治好了腰、颈椎不适,运用“升肝降胆”等传统中医辩证思路,在太冲、足临泣等穴位扎针,解决了困扰他多年来的毛病。“满血复活”的新闻干事写起稿子来又“思如泉涌”了。
“门诊部技术了得!”一传十,十传百,许多官兵纷纷上门求诊。有一名志愿兵,得了强直性脊柱炎,腰部僵硬疼痛,活动受限,传统治疗效果不佳,在王维栋的精心治疗下,得到了较好的缓解。
“利用自己的中医技术,不仅能帮官兵解除苦痛,还成就了一桩美满的婚姻!”王维栋自豪地说。某部一名士官,高大帅气,活泼开朗。可就这么一个“阳光男孩”,在“爱情马拉松”上并不顺风顺水,为啥?年近三十、“无辣不欢”的他,“青春没了,痘痘却还在”,满脸“坑坑洼洼”,女友的“最后通牒”是:“什么时候脸平了什么时候结婚!”苦恼的他把所有牌子的洗面奶都试了过遍,脸上依然是“星星点灯”。最后还是王维栋利用中医调理内分泌紊乱的方法,帮他实现了“只要青春、不要痘痘”的梦想。不伙子结婚时,还专门用特快专递从老家寄来“喜糖”。
北方冬天寒冷,夏天干燥,官兵最容易得的就是过敏性鼻炎。一到夏天,遇到冷空气、花粉、尘土,打喷嚏、流鼻涕、鼻子不通气、眼痒,把许多官兵折腾得“死去活来”。一到尘土飞扬的训练场,喷嚏声打得一个比一个响,眼睛揉得一个比一个红,严重干扰了训练效果。王维栋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通过网上查找资料和询问老中医,摸索出一套专门针对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中医方法,利用袪湿排寒、宣肺通窍的原理,为许多患者减轻了痛苦。“像打了鸡血似的又回到了训练场”,一名战士喜滋滋的地说。
内蒙古边防部队一名战士,几乎天天在马背上风里来,雨里去,落下了一身毛病:关节炎、腰椎盘突出、颈椎病,每次巡逻回来,都疼得龇牙咧嘴,按摩、烤电、贴膏药只能管临时。这名战士慕名而来,王维栋专门为他制订了一套中医治疗方案,最终治好了身上的病痛,训练场、巡逻路上又见到了他生龙活虎的身影。
“这几年,送往上级体系医院的病人明显少了,官兵参训率明显高了,部队战斗力明显提升了,王院长功不可抹!”许多部队领导如是说。
“我们医院永远姓‘军’!”王维栋介绍说,划归地方组建北门医院后,专门建立了军人挂号窗口、军人、退役军人门诊,推出免挂号费、免诊疗费、免会诊费“三减免”和体检、床位8折“两优惠”;对军人、退役兵实行导医全程陪护,并为英模退役军人开通绿色通道。
“医者仁心,回报社会,永远保持冲锋的姿态!”
后来,因部队精减整编,门诊部移交地方,新组建了天津市北辰区北门医院,王维栋担任首任院长,直到今天。
在医疗行业市场化的浪潮下,王维栋将“党建引领、军事化管理、中医特色诊疗相结合”作为医院的发展模式。他始终坚持“六院方针”(政治建院,科技强院,文化兴院,特色壮院,从严治院,为民办院)和“十用”管理理念(用思维引领理念;用文化塑造形象;用创新寻找空间;用理论武装队伍;用情感凝聚人心;用战略谋划发展;用特色打造亮点;用机制落实思路;用成效检验模式;用宗旨赢得信任。)在他的带领下,医院现已具备集团规模,设1个党总支,7个党支部,构成了“一盟一院一基四所三体”的专业框架。(“一盟”指世界脊诊整脊医学联盟;“一院”指天津脊柱医学软性技术研究院;“一基”指全国脊诊整脊技术继续教育基地;“四所”指北门总院(北辰区)、北门第一分院(河西区)、北门第二分院(西青区)、北门第三分院(马来西亚吉隆坡);“三体”指天津市北门职业培训学校、北门新时代书法研究所、北门利剑艺术团。)从最初只有两人的门诊部,发展成为拥有职工485人,70多个技术科室的脊诊整脊中医特色医院,为社会培养了两千多名具备特色手法医生的医疗机构,日门诊量达1500人次。
北门医院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两次派队参加抗震救灾。他们还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将中医药和脊诊、整脊技术传播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并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开办了分院。
王维栋说,有的企业经营是顺向思维,盖楼房,进设备请专家,做广告。而我们会采用逆向思维,用道德建队伍,用技术创牌子,用质量树形象。
当地群众这样评价王维栋:他用亲民的价格、有温度的服务,让患者看病顺心、舒心。他以身作则,为医院工作人员立下规矩,视患者如亲人,接诊时面部有笑容、胸中有良心、服务有热情。
“要让老百姓看得起病。”王维栋经常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
每年医院都会为西部边远地区免费培养医疗专业人员,这十几年来到他们这里学习并又回到西部为当地患者服务的专业人才就有500多人。
“要学脊诊整脊技术,北门医院免费教你。”如今,这句话在天津中医界家喻户晓。
汶川、玉树发生地震后,王维栋两次派副院长王遵来带领医疗小分队23人参加抗震救灾,携带40多万元的药品,在断壁残垣中抢救百姓,共救治2600名灾民,防疫消毒面积80多平方公里。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王维栋和北门医院的同事们闻令而动、挺身而出。他积极组织全院职工奉献爱心,带头捐款5万元。在他的倡议下,全院59名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共计捐款11250元,378名职工捐款45270元。在此期间,分会和联盟共募集医用防护服600套,医用N95口罩2018个,医用隔离衣10000余件,全部捐给了抗疫前线。
同时,他还带领医院专家组悉心钻研、反复调整,研究可用于调整机体内环境平衡和应激能力的中药方剂。另外,他还带领北门医院的医生开通网上诊疗服务,让患者减少来院次数,并得到周到的服务。
王维栋结合抗击“非典”经验,组织管理人员对照雷神山、火神山建设和运行方式,指导北门医院的防疫工作,研究出提升自身免疫力和抗疫能力的处方,在微信群里向社会公布。倡导北门医院医生利用互联网+开展网上诊疗服务,为有需要的患者煎药,并利用快递为患者送药。
在王维栋的带领下,北门中医脊诊整脊分会和世界脊诊整脊医学联盟号召分会和会员,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发挥中医药优势,积极参加抗疫斗争。
2020年受疫情影响,武警某部需要上门检测血型,而因费用太低有些医院不愿承接。王维栋知道后,立即带队上门义务检测。
2020年1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来北门医院调研座谈时,王维栋与张伯礼就探讨起中医药在抗疫中的重要作用,张伯礼的一席话带给王维栋极大启示。“张院士提到,疫情主要是因湿邪引起的暴发,我们就想,能否配出一些专治此次湿邪的药。”王维栋说。
王维栋时刻关注武汉前线对疫情的分析,起草了《北门防“冠毒”的大思路》,并带领北门医院常务副院长王遵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张春红等,在张伯礼院士的指导下,研制出了一剂“抗疫处方”,并嘱托医师根据患者体质,进行适量调整。
经主管单位同意后,加班加点为后方防控人员,以及有需要的市民群众熬煮汤药近万副,同时还开通网上诊疗,将汤药快递到家,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出北门力量。
王维栋坚持做到最高规格疫情防控。担心因外部气温变化较大,测温仪出现失准情况,便带领副院长王永丰一起,想办法将医院热敏仪加装软件,自制成“远距红外测温仪”,大大提高了测温的速度和准确度,提升了防疫的安全度。
“天津是北京的东大门,是首都的‘护城河’,我们必须以特殊的担当和血性成为保卫首都安全的‘天堑’。”王维栋一直这样要求着自己、要求着北门医院上下。
王维栋参加2019年国庆阅兵老兵方队
作为民营医院,在发展壮大的同时,王维栋不忘回报社会,带动失业人员就业,为政府排忧解难;为基层培养中医人才储备力量;参加抗震救灾、抢险救灾、精准扶贫;成立艺术团,到部队慰问演出……他是“军民一家亲”理念的忠实践行者,他用行动诠释责任,用奉献彰显担当。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自建院之日起,他坚持每天早晨5点起床,每天提前1小时上班,即使假日也不曾休息一天,生动践行着“躺着也要战斗、起来就要冲锋”的铮铮誓言。
责编:欧文秀 审核:米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