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川省绵阳市启动乡村文艺人才招引工作,出台《关于支持乡村文艺人才队伍发展的九条措施》,整合100名县级事业编制扩充乡村文艺人才队伍,为乡村绘就了一方文化振兴的好风景,也在广袤的田野上种下了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希望。一年多时间里,100名平均年龄25岁的文艺人才进驻乡村,刮起一股青春风暴,激活了乡村文化振兴一池春水。
引人才
活用“编制池”为文化发展蓄力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为聚天下英才,2022年4月绵阳出台“人才十条”政策,设立1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拿出“真金白银”面向全国开启专项引才活动。
“人才兴市”大战略下,基层文化也盼来了久违的“及时雨”。2022年8月,绵阳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绵阳市文化广播电视旅游局、绵阳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等六部门联合出台 “文艺人才九条措施”,广招文艺“千里马”,为乡村振兴引入专业力量。
在绵阳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的印象中,如此大规模地进行文艺人才招引在当地尚属首次:“这样的力度全国也不多见。”
如何解决编制问题?该负责人介绍,秉承“用好用活编制”原则,绵阳创新建立了市级统筹的“编制池”,以储备人才专项事业编制的形式,灵活用人用编,统筹招引、统筹安排。经过多轮优化,最终为文旅部门统筹调剂了县(市、区)、园区100名县级事业编制。这一步,为培育一支艺术门类全、梯队层次完备的乡村文艺人才队伍奠定了基础。
政策优厚,诚意满满,绵阳市拿出了真金白银为乡村文艺人才发放5万元至30万元不等的安居补助,并为符合条件的引进人才提供人才公寓、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配套政策,保障乡村文艺人才安心扎根基层,真正心无旁骛地干事创业。
好政策加持下,绵阳市最偏远的平武县顺利引进了12名急需的乡村文艺人才。“以前招引文艺人才很难,这批人才来了后,对于全县的文化队伍培育、文化展演、文化交流、文化创作等方面,可以说下了一场‘及时雨’。”平武县文化馆馆长赵耘对如今人才队伍的“高端配置”十分满意,“各个专业门类力量都有了,下乡演出的节目类型也多了,老百姓非常喜欢。”
同样满意的还有乡村文艺人才毛盛垚的母亲,远在陕西的她电话里嘱咐儿子扎根并热爱“第二故乡”,好好干事业。
育人才
三个“三分之一”培养文化“多面手”
“三分之一时间走村串巷开展小型文艺演出,三分之一时间实施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免费开放,三分之一时间进行乡村文艺采风创作。”绵阳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机关党委书记周大文分享了乡村文艺人才三个“三分之一”管理模式。
从推进实践来看,通过今年上半年大量的基层文艺演出和集中演练,乡村文艺人才正在向“多面手”发展。在周大文眼里,“县管乡用”让这些人才在基层实践项目中学到了真本领,在跨区域的合作中彼此互学互鉴,他们以“乡村文化指导员”或“乡村文化小分队”的实践模式活跃在基层,成长非常快。
乡村文艺人才引进的起点是大学本科学历,绵阳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人事科科长庞倩怡直言,报考人数大大超出了最初的设想,仅2022年第一批乡村文艺人才引进专项计划46个岗位就吸引了800余人报名。
为了给乡村文化振兴招到最合适的人才,专业技能被放在了考核招聘的首位,选拔设置了面谈、专业能力测试和才艺展示等流程。“选出来的人才县(市、区)反响很好,所以今年各地继续引进人才的积极性很高。”庞倩怡说。
分批组织岗前集中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和业务拓展培训,定期举办“绵乐荟”等交流展示活动,分享各自融入乡村、服务基层的心得体会,展示艺术创新成果,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为促进引进人才更好更快成长,绵阳的人才招引“后半篇文章”做得很细,当地建立了动态管理机制,定期了解他们的工作状态和生活需求等多方面情况。
“在机制和政策上破题,‘县管乡用’让人才有了归属感;在管理上突出行业特点,形成让人羡慕的专业队伍。”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文化服务专家委员会专家李兆权看来,绵阳支持乡村文艺人才的九条措施把握到了“以人兴文”的根本,找到了人才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体现了基层的首创精神,做好了“实”字文章,破除了困扰基层多年的“专干不专”问题,让艺术人才回归文化队伍和阵地的本源,也让这批有情怀的文化人才有了用武之地,值得推广和借鉴。
推人才
广阔舞台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随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乡村成了艺术人才成长新的舞台。
“哦罗伊哟耶……”风景秀美的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羌寨传来嘹亮的羌族酒歌,一群身着特色民族服饰的乡村文艺人才正在为即将在8个羌寨举行的“村歌会”宣传造势。
北川县文化馆馆长徐正斌对他们每个人的才艺如数家珍。结合每个人的专长,一份份接地气、入人心的文化大餐被送入乡村。
近年来,北川石椅羌寨成了乡村文旅热门打卡点。乡村文艺人才王莉鑫开启了系列讲故事技巧培训,培养寨子里的基层从业人员当好本地文化“解说员”。本身就是羌族的乡村文艺人才陈明海则发挥所长,自创了一套语音标识记忆法教北川当地人说羌语唱羌歌,传播民族地区文化。
为了让群众享受到更高品质的“文化大餐”,乡村文艺人才们纷纷登台亮出了自己的“拿手菜”。在游仙区,寇诗雨多年的芭蕾舞功底有了用武之地,她创排的《春天的芭蕾》在当地的群众舞蹈大赛决赛中取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
“联合出品”的公共文化服务合作创新模式为乡村文艺人才提供了更高更大的舞台。绵阳市文化馆馆长许志鸿介绍,在刚刚结束的四川省第八届群众广场舞集中展演中,绵阳创新整合安州区、江油市、梓潼县30名乡村文艺人才和基层文艺骨干参演的舞蹈作品《家乡的味道》获得二等奖,并成功入围2023年全国广场舞展演——广场舞大会西南五省德阳片区大会。
跨界融合,区域联动,抱团发展,为人才搭建的各类平台激发了他们的内在活力。截至目前,乡村文艺人才参与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研究等课题13个,参与草编、羌绣等市级乡村文旅能人项目29个,创排各类文艺节目110余个,承担交流学习、定向研修、实践锻炼等培训18次,参加“绵品出川”等推广活动8批次,参与各类文化惠民演出160余场次,组织乡村群众文艺辅导5万余人次,受到各级主管部门肯定和广大乡村群众的好评。
重人才
合力“种”出基层文化千军万马
100名乡村文艺人才活跃在绵阳的各个乡镇,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为更好地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乡村文艺人才还直接走上街头、广场进行小型文艺表演,给群众送上专业水准的文艺节目。“现在经常能看到这样优秀、上档次的节目,我觉得是一种社会文明的进步。”看完演出,市民敬清波难掩激动地说。
一年多以来,通过两批乡村文艺人才引进工作,当地已经初步形成一支文艺门类较齐全、相对稳定的乡村文艺人才队伍。绵阳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静介绍,今年下半年将继续为乡镇(街道)补充基层文化专干力量,实现“一乡镇一文化专干”的目标。她透露,在乡村文艺人才管理和使用上绵阳市还将出台一系列政策,打造乡村文艺人才特色品牌,助力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激活乡村发展内在动力。
“要让乡村文艺人才成为‘种子’,让‘种子’带动千军万马。”张静表示,除了引进新鲜血液,绵阳还将在整个文旅行业培养“乡村文化能人”“文博讲解能人”和“文旅传承达人”等人才,推动全行业人才的专业化进程。推而广之,当地还计划发动全社会文化爱好者、窗口服务人员、网络主播等成为文旅志愿者队伍,推介绵阳文化旅游资源。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健全引才机制,文艺的种子就扎根下来了。”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点赞了乡村文艺人才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绵阳样本”。该负责人表示,文艺创作源于生活,专业的文化干部下沉到基层更能创作出贴近生活的好作品,也能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获得感和幸福感。此外,年轻又充满活力的乡村文艺人才在基层还充当了“文化指导员”的角色,能够带动群众文化团队用先进的文艺占领阵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种”出一方文化好风景。
更多激发基层文化人才活力的新政正在推出。近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印发《关于在全省开展群众文化专业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工作的通知》,专门建立了面向乡镇、脱贫县、国家和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民族地区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制度,进一步畅通了基层文化人才的职称评审通道,助力乡村振兴。